制茶大師劉祥云:一路匠心獨運 以茶傳遞春意
勞動最光榮,奮斗最幸福。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彰顯全市各行各業勞動者立足本職、開拓進取,為推動峨眉山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的突出成績,今天起,本臺推出系列報道,宣傳近年來我市涌現出的勞動模范和工匠等先進典型。今天就先來了解2020年四川省勞動模范劉祥云的故事。
劉祥云是中國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樂山綜合試驗站站長,四川省峨眉山竹葉青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總監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28年來,他始終堅守初心,一路精益求精,帶領公司技術團隊,把現代科技融入傳統制茶工藝,不斷突破創新,讓質量常年如一的峨眉高山高端綠茶竹葉青,帶著春天的氣息,銷往世界各地。
1994年,劉祥云剛從西南大學茶學系畢業后來到了竹葉青。當時,年僅22歲的他,主持策劃了公司第一塊茶園基地的立項與實施工作,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原料保障。其后兩年時間里,他同中國茶科所陳寶根工程師合作完成了四川省第一條竹葉青生產線的研制與加工,實現了竹葉青生產從手工向機械化作業的跨越。
除了鉆研制茶技術,品茶也是劉祥云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沖泡,開湯審評,聞一下香氣,嘗滋味,然后看葉子在沖泡后的狀態,確定茶葉的質量,能不能達到我們的標準要求,符不符合相關的技術標準。"劉翔云說,每天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進行開湯評審,這項工作,他堅持了20多年,喝過的湯茶近20萬杯。
為讓竹葉青符合“只選高山明前茶,只選格外鮮嫩的茶芽,只在春天完成全年出產”的高要求,每年春茶采摘前,劉祥云都會帶領團隊到所有基地巡查。
春茶采摘開始后,劉祥云團隊便會以廠為家,每天對幾十到幾百種不等的茶葉進行評審。這一過程,不僅要求速度,更要保證質量。憑借多年的制茶經驗,劉祥云早已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只要有不合格的茶芽混入成品茶中,他看兩眼就能發現問題。
雖有豐富的經驗和足夠的專業知識,但劉祥云深知,個人經驗終究代替不了科學技術。很早以前,他就開始探究智能化選茶技術,從外地引進了智能選茶機,不僅提高了選茶效率,保證了茶葉品質,更能確保茶葉安全衛生。
在制茶的道路上,劉祥云始終保持熱情與好奇心,勇于創新,爭創一流,以勞模精神嚴把健康和質量關。他希望每一杯竹葉青茶,都能裝滿峨眉山春天的氣息,向全世界傳遞峨眉山的茶文化。
出品:峨眉山市融媒體中心
審核:丁懷宇
策劃:陸江
記者:劉春雷
編輯:夏青
校稿:王潔